第269章 《漢壽戰疫記》
關燈
小
中
大
第269章 《漢壽戰疫記》
漢壽城外的別院裏,患者只剩最後七十八人。
其他的,要麽痊愈回家,要麽病故火葬。
時人重身後之事,火葬本應受阻,但一來這是疫癥之後的慣例,二來實在怕了這疫癥,明面上便無人反對。
私下裏,也有人說三道四,認為這是對死者的不敬。
好在明理的人更多。
些許閑話,剛冒頭就被大家駁斥回去。
都不用張禎派人做思想工作。
除了某些老頑固,人們還是普遍認為,活人比死人更重要。
不幸病故的親人們,定然也是希望生者好好活著的。
對於剩下的這七十八人,張仲景用了五石散。
有五十二人緩和過來,轉用其它湯藥。
另外二十六人不起作用,征求過本人及家屬的意見後,冒險用了青黴素。
其中的十一人沒能熬過來,當晚就離世了。
死狀還甚為淒慘,或口吐白沫、驚厥抽搐,或渾身紅腫、片片瘢痕,極其嚇人。
有十五人比較幸運,扛過了青黴素的毒性。
傷寒的癥狀一掃而清,比用五石散和其它湯藥那些強得多。
華佗和張仲景還不放心,輪流給他們把脈診治,最終得出一樣的結論,傷寒已消,無須再服藥。
但身體非常虛弱,需要慢慢靜養。
不過,其他重癥患者也虛弱,這算不得太大的缺點。
兩人都覺得,這藥能用,然不可輕易用,最好是到死馬當成活馬醫那一步,再去嘗試。
神悅說過,此藥能治多種病癥,可若提取不純,無異於毒藥。
那就等他們提取更為嫻熟、藥性更為了解時,再讓其面世罷。
眾醫者沒見過起效這麽快的藥,都很好奇。
相處多日,也知道華佗和張仲景樂於分享醫術,便紛紛詢問。
兩人照實直言,此藥乃是靖國長公主所傳,但制藥困難,藥性也未明,還在研究中,不便告知。
眾醫者很遺憾。
陳太醫更直接道,“若兩位研究有成,能否賜教?”
華佗和張仲景都笑道,“自然可以!”
神悅說過一句話,醫術若想進步,就得多跟同行交流。
他們也是這麽認為的。
囿於門戶之見,只會固步自封,停滯不前。
此次治疫,眾醫者從他們身上學了一些。
他們也從眾醫者身上學了一些。
這樣一來,大家的醫術不就都比以前更高明了麽?
兩相得利。
——
別院只剩十名患者時,張禎召集所有醫者到縣衙開會。
寒暄過後,長話短說,直入主題。
“諸位先生,此次治疫,我欲編撰成書,廣發四方。將先生們的名字都列於其上,叫天下人都知道先生們的大義!”
眾人都楞住了。
來此之前,萬萬沒想到她說的是這個。
要編書,要寫他們的名字,還要廣發四方。
這,這,這怎麽好意思呢!
編書這種事兒,若只給自己和子孫後代看,那隨意編,若要公諸於世,就必須得是重大事件。
歷史可成書、開疆拓土可成書、水利民生可成書。
治疫,有何可書?
況且還死了那麽多人。
張仲景遲疑道,“神悅,會不會有些過了?”
其他醫者雖未說話,也是類似的神情。
張禎笑道,“二伯,諸位先生,不可妄自菲薄!人人都懼疫癥,諸位卻能趕赴大疫之地,乃勇士、義士!為何不能宣揚?”
華佗沈吟道,“話雖如此,恐被人說言過其實。”
醫者治病,天經地義。
大書特書,只怕被人笑話。
張禎:“誰敢說?我與其理論。”
頓了頓,又道,“宣揚各位大義,只是其一。其二,是讓世人知道,遇上大疫該如何應對。”
人類之所以能站到食物鏈頂端,原因之一便是善於總結經驗教訓。
每一次進步,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因此,她想將漢壽的治疫經驗推廣出去。
在這個時代,以及之後的很長一段時光裏,大疫都是人口減少的元兇之一。
另一個元兇則是戰亂。
兩者狼狽為奸,互助氣焰。
張仲景畢竟也是名門子弟,還當過官,很快想通了此書意味著什麽,擊掌嘆道,“大善!神悅,此事大善!”
這侄女兒慮事如此周全,如此長遠,難怪能一路青雲。
他不及,他家中子弟,也都不及。
華佗也大笑,“好啊,好!”
半夏興奮舉手,“師傅,我和紅兒的名字,也會在上面麽?”
張禎:“會!”
半夏高興得合不攏嘴,哈哈,這次光宗耀祖了!
等等!
她連自己祖宗是誰都不知道,那,那族譜就從她這兒開始罷!
霍紅兒也滿臉笑容。
沒想到啊,她竟然也有名留青史的一日!
陳太醫、劉太醫、羅太醫等人,也迅速想到其中意義,很是激動。
人生在世,誰不想揚名?
他們之前有顧慮,也只是怕張禎在書中誇得太過,引起世人反感。
可若是加上應對疫癥的法子,便是言之有物,誰還能嗤笑他們?
何況,這是件多好的事情啊!
哪怕不留他們的名字,也值得去做!
紛紛道,“殿下,有什麽需要我們的,盡管開口!”
“不留我等名字,也無關緊要!”
“能共襄盛舉,是我等之幸!”
張禎:“若無諸位襄助,這事兒也做不成。”
喝口竹飲,跟他們細說此書的內容。
這本書,她定名為《漢壽戰疫記》,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漢壽戰疫的前因後果,大力褒獎各位醫者聖手仁心,不畏疫癥,奔赴疫區解救百姓。
稱讚他們為大醫。
連同漢壽醫者在內,所有名字都列出來了。
這是一份閃著金光的資歷,也是一份可以流傳後世的榮耀。
參與的精兵以及呂布後來的近衛,因人數太多,無法全部記錄,只寫了幾名首領的名字。
但張禎承諾他們,待回到長安,每人賜一個“治疫有功”的吊牌。
材質分為金、銀、鐵三類,按其功勞頒發。
眾醫者也有,資深者為金,普通者為銀,弟子為鐵。
漢壽的志願者,也留了十多位表現突出之人的名字,其中就有嚴二郎。
不過沒有吊牌。
對於劉表,書中並未有貶損之詞,還誇他隔離之策是正確的,並如實寫了他供糧、供藥之舉。
這一部分,張禎說明要求,讓何同、鄒恒、魏山、方穆等幕僚書寫,她再來檢查。
第二部分,則是治疫的整個流程。
以她在長安時寫的治疫手冊為主體,不斷添加,不斷完善。
包括前期的準備、朝廷民間的支持、物資的調配、隔離治療、處置各類意外等等。
這一部分由她自己完成。
第三部分寫的是醫療相關,也是最重要的內容。
包含疫癥患者劃分,相應的等級如何治療、各種方子等等。
還有一項是醫者答疑。
假設了各種問題,再由醫者回答。
顯然,這是張禎和幕僚們完成不了的,需要專業人士。
除了張仲景和華佗之外,醫者們的文學素養並不高,會說,但不會寫,或者寫不好。
便由幕僚們協助書寫。
也不叫幕僚們白忙活,到時也留他們的名。
於是皆大歡喜,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漢壽城外的別院裏,患者只剩最後七十八人。
其他的,要麽痊愈回家,要麽病故火葬。
時人重身後之事,火葬本應受阻,但一來這是疫癥之後的慣例,二來實在怕了這疫癥,明面上便無人反對。
私下裏,也有人說三道四,認為這是對死者的不敬。
好在明理的人更多。
些許閑話,剛冒頭就被大家駁斥回去。
都不用張禎派人做思想工作。
除了某些老頑固,人們還是普遍認為,活人比死人更重要。
不幸病故的親人們,定然也是希望生者好好活著的。
對於剩下的這七十八人,張仲景用了五石散。
有五十二人緩和過來,轉用其它湯藥。
另外二十六人不起作用,征求過本人及家屬的意見後,冒險用了青黴素。
其中的十一人沒能熬過來,當晚就離世了。
死狀還甚為淒慘,或口吐白沫、驚厥抽搐,或渾身紅腫、片片瘢痕,極其嚇人。
有十五人比較幸運,扛過了青黴素的毒性。
傷寒的癥狀一掃而清,比用五石散和其它湯藥那些強得多。
華佗和張仲景還不放心,輪流給他們把脈診治,最終得出一樣的結論,傷寒已消,無須再服藥。
但身體非常虛弱,需要慢慢靜養。
不過,其他重癥患者也虛弱,這算不得太大的缺點。
兩人都覺得,這藥能用,然不可輕易用,最好是到死馬當成活馬醫那一步,再去嘗試。
神悅說過,此藥能治多種病癥,可若提取不純,無異於毒藥。
那就等他們提取更為嫻熟、藥性更為了解時,再讓其面世罷。
眾醫者沒見過起效這麽快的藥,都很好奇。
相處多日,也知道華佗和張仲景樂於分享醫術,便紛紛詢問。
兩人照實直言,此藥乃是靖國長公主所傳,但制藥困難,藥性也未明,還在研究中,不便告知。
眾醫者很遺憾。
陳太醫更直接道,“若兩位研究有成,能否賜教?”
華佗和張仲景都笑道,“自然可以!”
神悅說過一句話,醫術若想進步,就得多跟同行交流。
他們也是這麽認為的。
囿於門戶之見,只會固步自封,停滯不前。
此次治疫,眾醫者從他們身上學了一些。
他們也從眾醫者身上學了一些。
這樣一來,大家的醫術不就都比以前更高明了麽?
兩相得利。
——
別院只剩十名患者時,張禎召集所有醫者到縣衙開會。
寒暄過後,長話短說,直入主題。
“諸位先生,此次治疫,我欲編撰成書,廣發四方。將先生們的名字都列於其上,叫天下人都知道先生們的大義!”
眾人都楞住了。
來此之前,萬萬沒想到她說的是這個。
要編書,要寫他們的名字,還要廣發四方。
這,這,這怎麽好意思呢!
編書這種事兒,若只給自己和子孫後代看,那隨意編,若要公諸於世,就必須得是重大事件。
歷史可成書、開疆拓土可成書、水利民生可成書。
治疫,有何可書?
況且還死了那麽多人。
張仲景遲疑道,“神悅,會不會有些過了?”
其他醫者雖未說話,也是類似的神情。
張禎笑道,“二伯,諸位先生,不可妄自菲薄!人人都懼疫癥,諸位卻能趕赴大疫之地,乃勇士、義士!為何不能宣揚?”
華佗沈吟道,“話雖如此,恐被人說言過其實。”
醫者治病,天經地義。
大書特書,只怕被人笑話。
張禎:“誰敢說?我與其理論。”
頓了頓,又道,“宣揚各位大義,只是其一。其二,是讓世人知道,遇上大疫該如何應對。”
人類之所以能站到食物鏈頂端,原因之一便是善於總結經驗教訓。
每一次進步,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因此,她想將漢壽的治疫經驗推廣出去。
在這個時代,以及之後的很長一段時光裏,大疫都是人口減少的元兇之一。
另一個元兇則是戰亂。
兩者狼狽為奸,互助氣焰。
張仲景畢竟也是名門子弟,還當過官,很快想通了此書意味著什麽,擊掌嘆道,“大善!神悅,此事大善!”
這侄女兒慮事如此周全,如此長遠,難怪能一路青雲。
他不及,他家中子弟,也都不及。
華佗也大笑,“好啊,好!”
半夏興奮舉手,“師傅,我和紅兒的名字,也會在上面麽?”
張禎:“會!”
半夏高興得合不攏嘴,哈哈,這次光宗耀祖了!
等等!
她連自己祖宗是誰都不知道,那,那族譜就從她這兒開始罷!
霍紅兒也滿臉笑容。
沒想到啊,她竟然也有名留青史的一日!
陳太醫、劉太醫、羅太醫等人,也迅速想到其中意義,很是激動。
人生在世,誰不想揚名?
他們之前有顧慮,也只是怕張禎在書中誇得太過,引起世人反感。
可若是加上應對疫癥的法子,便是言之有物,誰還能嗤笑他們?
何況,這是件多好的事情啊!
哪怕不留他們的名字,也值得去做!
紛紛道,“殿下,有什麽需要我們的,盡管開口!”
“不留我等名字,也無關緊要!”
“能共襄盛舉,是我等之幸!”
張禎:“若無諸位襄助,這事兒也做不成。”
喝口竹飲,跟他們細說此書的內容。
這本書,她定名為《漢壽戰疫記》,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漢壽戰疫的前因後果,大力褒獎各位醫者聖手仁心,不畏疫癥,奔赴疫區解救百姓。
稱讚他們為大醫。
連同漢壽醫者在內,所有名字都列出來了。
這是一份閃著金光的資歷,也是一份可以流傳後世的榮耀。
參與的精兵以及呂布後來的近衛,因人數太多,無法全部記錄,只寫了幾名首領的名字。
但張禎承諾他們,待回到長安,每人賜一個“治疫有功”的吊牌。
材質分為金、銀、鐵三類,按其功勞頒發。
眾醫者也有,資深者為金,普通者為銀,弟子為鐵。
漢壽的志願者,也留了十多位表現突出之人的名字,其中就有嚴二郎。
不過沒有吊牌。
對於劉表,書中並未有貶損之詞,還誇他隔離之策是正確的,並如實寫了他供糧、供藥之舉。
這一部分,張禎說明要求,讓何同、鄒恒、魏山、方穆等幕僚書寫,她再來檢查。
第二部分,則是治疫的整個流程。
以她在長安時寫的治疫手冊為主體,不斷添加,不斷完善。
包括前期的準備、朝廷民間的支持、物資的調配、隔離治療、處置各類意外等等。
這一部分由她自己完成。
第三部分寫的是醫療相關,也是最重要的內容。
包含疫癥患者劃分,相應的等級如何治療、各種方子等等。
還有一項是醫者答疑。
假設了各種問題,再由醫者回答。
顯然,這是張禎和幕僚們完成不了的,需要專業人士。
除了張仲景和華佗之外,醫者們的文學素養並不高,會說,但不會寫,或者寫不好。
便由幕僚們協助書寫。
也不叫幕僚們白忙活,到時也留他們的名。
於是皆大歡喜,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